近日,俄罗斯北极新地岛潘科沃试验场的异常动态,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安徽股票配资公司,在国际社会掀起了轩然大波。西方卫星连续三周的严密监控,捕捉到了俄军一系列令人不安的军事动作,种种迹象无不指向一个结论:俄罗斯的“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试射准备已进入最后阶段。
近日,挪威《巴伦支观察报》通过对过去3周俄军在新地岛的密集军事活动分析,指出俄军正在为“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测试做最后冲刺。
卫星图像显示,从8月初开始,俄罗斯在新地岛的军事活动就显得异常频繁。比如,8月4日,俄军位于新地岛南部岛屿的罗加切沃空军基地开始进入高度戒备状态。
根据卫星图像和飞行跟踪数据,这座北极前哨基地一改往日的冷清,迅速集结了一支规模可观的航空保障力量。首当其冲的是一架A-50U空中预警和控制飞机的罕见部署。
作为一款空中预警机,A-50U配备先进的多频谱雷达,能够实时监控空域动态,为导弹试射提供精确的飞行轨迹数据。
展开剩余79%紧接着,8月5日,该基地进一步集结了1架伊尔-976 SKIP空中测量机、1架安-72运输机、1架安-26运输机、2架苏-35S战斗机以及1架米-26重型直升机。
这些装备各司其职:伊尔-976负责采集导弹测试的遥测数据;安-72和安-26承担物资和人员运输;苏-35S提供制空保护;米-26则负责重型装备的吊装。
到了8月7日,俄罗斯航空管理机构发布了一则WOZ 200号航行通告,明确规定从8月7日00:00至8月12日23:59,新地岛西部空域禁止任何民用飞机进入,禁飞高度从地面一直到18500米。
而这个空域区间,恰好与“海燕”导弹的理论飞行高度高度吻合,明显是为导弹试射清空了“试验跑道”。
8月8日,卫星图像捕捉到潘科沃试验场出现了一座可移动的防护掩体。这种掩体专为高价值试验设计,能够抵御北极的极端低温、强风和冰雪侵袭,确保发射器和导弹在恶劣环境下正常运作。它的出现,几乎等同于试射进入倒计时的“官方宣告”。
8月9日,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进一步增派了两架伊尔-976 SKIP测量飞机,用于收集动力参数等数据。至此,俄军的测试准备工作已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值得注意的是,到了8月12日,航行通告虽然到期了,但俄军的部署并未停下。根据《巴伦支观察报》的说法,俄军在新地岛的军事活动一直持续到8月25日,罗加切沃基地的航空力量依然保持高度活跃。
与此同时,海上力量也同步跟进。截至 8 月 24 日上午,新地岛西海岸封闭区域内共有 9 艘船只活动,其中部分船只从喀拉海经马托奇金海峡驶入,专门负责监视潘科沃试验场以北的 “海燕”导弹预设飞行轨迹。
可以说,海上与空中监控的双重覆盖,表明试射计划未因初期时间窗口结束而搁置,更可能是因技术调试或北极复杂天气(如强降雪、低能见度)略有推迟,但整体筹备进程未受影响。
作为一款核动力巡航导弹,“海燕”第一次被外界所知晓,还是俄罗斯总统普京主动对外公布的。2018年,普京在发表国情咨文时,正式向外界披露了“海燕”的存在,他强调“海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射程无限,还能灵活规避敌方反导防空系统的导弹”。
从目前现有的消息来看,“海燕”用的是核动力冲压发动机,理论上只要核反应堆不停,就能一直飞下去。再加上它能贴着地面50米高度飞行,雷达很难发现,确实有点“无法拦截”的意思。
只不过,从2018年公布到现在,“海燕”的测试似乎并不太理想。
公开资料显示,“海燕”至少试射了13次,公开成功的只有2次。最惨的是2019年8月,在北德文斯克附近的试验场,导弹刚升空没几分钟,核反应堆冷却系统就炸了,5名俄罗斯核专家当场丧命。
后来才发现,这导弹的核反应堆根本就是个“裸奔”状态——为了减重,俄罗斯居然没装完整的辐射屏蔽装置,放射性物质飘了大半个欧洲,当时挪威的辐射监测站都测到了相关异常。
所以,这次试射,俄罗斯显然想打个翻身仗。毕竟,从部署的装备就能看出来:A-50U预警机负责全程追踪导弹轨迹,伊尔-976 SKIP飞机专门监测辐射泄漏,连回收直升机都带了防辐射套装。挪威情报部门估计,俄罗斯这次可能要测试改进后的反应堆冷却系统,要是能解决过热问题,“海燕”才算真正有了实战价值。
综合来说,过去3周,卫星捕捉到的俄军异动、新地岛划下的禁飞区,以及接踵而至的军事部署,都在向世界传递一个信号:“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的试射已箭在弦上。
这款承载着俄罗斯战略野心的武器,能否突破技术瓶颈、兑现“无限射程”的承诺,仍是一个未知数。但无论结果如何安徽股票配资公司,这场测试都将在全球安全格局中掀起新的波澜,不排除会掀起新一轮的军备竞赛。
发布于:海南省配多多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